恭喜中華職棒聯隊「再次」於交流賽中戰勝由一軍菁英球員組成的日本職棒聯隊,與上次不同的是,這次不只是打擊有發揮,本土投手(除了第九局)以外也都表現得可圈可點,證明不是非得靠洋投才會贏日本一軍。特別是對方的打線也有柳田、山川、山田、秋山等一線強打,能投出壓制力實屬不易。

  既然是難得的一勝,幾點雜亂的心得在此記下:

 

  一、我認為贏球的關鍵還是「長打」的發揮,道理很簡單:即使你湊出再多強打者,但當面對的是國際等級的強投,要期待團隊能不斷的串聯攻勢還是不容易。就算真的抓到一兩個投手或守備上的不穩,對方還是能用各種方式克服(例如安撫投手、改變配球,或者直接做守備跟投手上的調度重整態勢)。因此比起期待棒棒開花串下去,直接一棒將分數入袋,讓對方連回穩的機會都沒有,還是相對比較可行的進攻策略。

  這也不是只有台灣如此,過去韓國能扳倒日本的比賽,不少靠的也是長打表現。今年韓國在亞運遭到台灣業餘隊擊敗,決勝的也是一局的全壘打。另一方面,面對台灣業餘及職棒的投手,只要狀況調整得宜,連韓國與日本的強打其實也未必能夠好好組織串連攻勢,更別說是要期待台灣的打者挑戰日韓投手時,期待一支安打一直一直打實現的難度有多高了。

 

  二、當然,除了打擊,一到八局投手的完美壓制也是贏球重點。我認為現今中華職棒的環境容易讓人太過輕視國內投手的實力。一般來講對戰越多次,投打間的平衡會漸漸往對打者有利的方向過去,畢竟投手球路有限,打者卻可以藉由累積對戰經驗中逐漸培養出球感和擬定攻擊策略。所以在四隊打120場的情況下,投手要維持一整年沒爆還真的是相當艱鉅的挑戰,而在這環境下還能把成績撐住的,其實都代表有一定實力了。

  台灣國內職棒的投手也許沒有日韓出色,不過我一直認為這不代表就沒有運用空間。像荷蘭我認為就是一個例子,過往荷蘭在國際賽中,投手方面也一直都是有幾個旅外的帶頭,其他則靠水準可能比中職還差的荷蘭本土聯盟湊合。當看到到了2017年,像Rob Cordemans還是得像他過去的戰友「護國神嘟」潘威倫一樣出來賣老臉,就知道他們的投手也面臨深度不足的問題。但藉由對方打者的不熟悉,將那些不那麼優秀的投手盡可能調整好狀態,一個個出來撐一局是一局,結果倒也沒有真的經常被打爆,我認為這其實是滿值得台灣隊參考的投手調度方式。

 

  三、藍寅倫難得沒有受傷打滿整季,從季賽到台灣大賽,到這次交流賽的表現有目共睹。不過比起有鄉民將他比喻成張志豪,我個人是認為藍某些部分像過去的「火哥」張建銘,共通點有:角落外野手、不錯的腳程、極為積極的打擊策略、在大賽舞台經常能有印象深刻的演出。

  兩人的不同之處在藍也許沒有那麼出色的臂力,不過他也有比火哥更好的長打能力。雖然藍今年在Lamigo多擔任開路先鋒的角色,但他的打擊能力非常不像第一棒,原因在他幾乎不太磨球數,一等到喜歡的球馬上就會攻擊。猜猜今年藍寅倫拿到多少BB?答案是僅僅18個,是他敲的長打數的一半(全壘打15+三壘打+二壘打20=36)。他在這次比賽以長打證明表現,或許正是符合他的風格。

 

  四、即使贏球,也不代表整場球「都對」,還是有滿多細節上的部份可以檢討的。日本在這場一些守備環節做的還是很出色,例如郭永維在七局上半敲出右外野方向深遠安打,但就因為外野手處理得宜,被迫只能停留在一壘上。而相對我們的外野,其實還是有幾個守備是比較處理上有些慢的,六局田中和基的二壘安打,其實如果是處理速度夠快的外野手,是有機會把他擋在二壘之前的。不過相信黃甘霖教練大膽排出LF陳傑憲CF藍寅倫RF朱育賢的陣容時,肯定早嚇到不少人。雖然最後沒有惹禍,不過這個陣容的守備範圍絕非長久之計。

  另外,後半的調度上其實顯得有些捉襟見軸,我認為既然設定要替換一個更好的中外野手,一開始就該選擇一位確實更優秀的守備型OF,而不是找工具人性質(且今年狀況不如往年),CF不算特別出色的余德龍。雖然余的好處在內外兼修,也許教練團原先的考量是看狀況決定要派他支援哪邊,不過這才一場決勝的比賽,且後半顯然完全沒有想要替換內野的意思,就算有也至少還有一位人選的替換空間(都有沒上的球員了,還有于孟馗這種只代跑的),顯然名單沒有吃緊到只能考量余。

  捕手方面也是都沒換,結果就是打擊狀況比較有落差的林佑樂接連上來送出局數,連換代打都沒有。好在這次分數早就拉開來了,可以忍受少一棒的貢獻,但如果從當初選人能多加注意,應該有更多樣調度的陣容組合才對。畢竟棒球場上任何一分都很珍貴,光是在這場比賽中,就能想像若是前八局少拿一分或多掉一分,結局會是怎麼樣了。因此,更要去爭取任何可以守下或多打進分數的機會。

  另外投手調度方面,相信陳韻文的表現以及換投「慢半拍」肯定招致了許多球迷的不滿吧。應該有不少人和我一樣,認為不如八局上陳,九局再上經驗豐富,且目前在國際賽一直有好表現的陳禹勳。這樣的考量是把強投往後壓可看情況止血以外,打序在第九局面對的是比較強的前段棒次,自然該派更好的投手去壓制。不過陳韻文自己投倒自己還守備出狀況,那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。

 

  五、贏球自然也不代表台灣「超越日職」「從此不怕日本投手」……等等之類的。正如前面也提到過了,日韓及大部分國際賽的強敵,選手層級絕對都還是更上一層樓的,因此未來絕對也不保證能再次把日本投手打爆,或者中職土投再次完全壓制住那堆全壘打製造機。短期賽一兩場難說,但打多了終究還是要回歸實力面,台灣打者被壓制而投手被攻略,以實力來講還是相對發生機率較高的狀況。(講白點,日韓菁英去跟大聯盟打都未必會輸,憑甚麼要求台灣場場能奪勝?)

  不過我依舊認為,這次及2017台日交流賽的兩次贏球,代表的意義在於台灣打者終於是有機會一舉攻破高階投手,甚至連次一級的打者可能都有所表現,及非旅外土投也可能壓制住對方的強打。這一兩年也許因為國際賽的帳面戰績不夠好,不斷攻擊中職選手,說投手是「發球機」,打者是「國內刷數據自嗨」的言論一再出現。但這次賽會的表現,跟過去數十年相比,起碼證明了台灣投打方面確實進步不少,至少有進步到「打贏日本一軍菁英」這個選項難度從「奇蹟降臨」等級變成「拼一拼還有機會」等級。我們稱不上全面贏過日韓,但我們確實有在進步。

 

  六、這次戰況讓部分球迷戲稱「LM貢獻打擊、統一貢獻投手、兄弟貢獻守備」,確實,統一與LM這次分別在投手和打擊面上貢獻良多,兄弟則有王勝偉把守的游擊大關屢屢上演美技演出。不過這也讓人了解到,如果要組成一隊戰力堅強的台灣代表,職棒各隊的支援恐怕還是缺一不可。即使是這次出力較少的富邦,還是有一些年輕選手如王正棠、申皓瑋、吳世豪、陳仕朋等年輕球員有成為代表隊可用之兵的潛力。因此在組對方面,還是以想辦法整合出職棒球團都願意配合的方案為上策。當然,這是以盡可能組成最能贏球的代表隊為前提的思考,但也許某些協會的高層並不一定會這麼打算而有不同的想法吧。

 

  以上是算這次賽事的一些雜亂心得。總之還是要恭喜中職代表隊拿下這場得來不易的勝利。這顯然是目前純台灣本土球員陣容中,擊敗過最強的一次日本隊,當然也希望不會是最後一次。最後就用愛爾達頻道剪接的全場精華,作為這篇的結尾吧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科科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