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網路上的棒球討論區中,對職棒教練的批評似乎從來沒有停過。近期LM的洪一中教練就自爆會上網看PTT,並且對投手教練吳俊良經常被罵一事感到不平。而前象隊總教練陳瑞振過去在上狗吠火車時,也曾抱怨過當初帶隊拿下冠軍,本心想已完成總教練最重要的任務,結果還是逃不了球迷毒舌的事。

陳瑞振於狗吠火車節目分享當總教練的辛酸

  為什麼職棒教練老是會成為眾矢之的呢?老樣子,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考量與推論:

  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,在球迷的預期心理和第一線人士不同。我們都知道,所謂的「好」與「壞」都是藉由著比較而來的,例如我們知道大部分的打者成績都在兩成多到三成多之間,因此若是有一位四、五成打者,那我們幾乎必然會說他好。反之,若是打擊率只有低到一成,且也沒有甚麼長打或撿保送上的表現,那球迷對這位選手的打擊能力評價自然會較低。

  當球迷看到一位一成打者上場,然後敲出扎實的安打,心裡可能會想「噢,這位打者今天狀況不錯」,但如果像是王柏融這種打者上場,他敲了安打我們可能也不會有任何訝異,甚至還可能會嫌他「打得不漂亮」「又是打一個滾地球穿越安打」。但以站在打者本人的角度而言,沒有人會認為上場打安打是「應該的」,他們想的永遠是要怎麼面對那些遊走在各個角度,變化萬千的球路,並作出有效的揮擊,而「安打」正是代表他作為打者的成果,

  這種設想轉換到教練身上的話,最容易聯想到的比較對象就是「戰績」。首先,許多支持特定某隊的球迷,在對球隊的預期心理上,有非常高的比例會認為球隊是「能贏球」的,且幾乎不管甚麼狀況都是。以今年來講,LM本來就兵強馬壯,統一有許多優秀年輕人與堅強土投陣,富邦則吸收了過去有實績的他隊球員和洋將,這些隊伍的球迷對自己球隊懷抱希望也算好理解。然而戰力嚴重折損的中信兄弟,在上半季僅拿下二十勝,下半季雖然看似一時具爭冠相,但又因為一波連敗痛失機會。如果是相對比較來看,本來就會覺得兄弟的陣容要和其他三隊相比得「很拚」,最後還能拉住一絲機會其實也不容易了,但此時去看兄弟球迷的討論,會不難發現不少人是無法接受這個成績的,代表還是有不少球迷認為球隊還應該要贏得了球的。

  所以事情就很自然地變成了:「四隊球迷都認為自己球隊有奪冠實力,實際上的冠軍卻只有一席」的矛盾狀況。因此只要戰績「不如預期」,大量的抱怨或檢討文自然隨之而生。在「抓戰犯」的氛圍下,統兵的教練自然免不了成為目標之一,其他如果打擊或投手上出問題,那其他教練也會一起被罵。但對教練本人來講,他在第一線的感受一定是認為勝敗兵家常事,每一場勝利都是得來不易,當然更不認為一定能一直贏球奪冠。(但還是會在媒體前信心喊話甚麼團隊氣氛很好,我們不會放棄之類的)投教打教大概也會認為自己已經盡全力幫助球員作調整,想到自己盯選手盯得多辛苦等等的。

  這樣的認知落差,是我認為教練容易被罵的「大方向」,至於其中還會衍伸很多「小細節」,例如調度上的爭議、戰術上的爭議、檢討教練對球員狀況的掌握……等等。然而以目前台灣的討論風氣來講,雖然不是贏球就不會被罵,但容不容易被罵還是與戰績有一定關聯的,特別這兩年又是LM壟斷冠軍杯的情況下,讓有三家的球迷無可避免的想去檢討自己隊伍到底哪邊做得不好。

  球迷無法理解教練這個職位,自然也會造成一些誤解。例如我們常看到很多討論談到打線不振的時候,說「給○○來帶就能救」之類的話,彷彿把教練當成一種RPG式的裝備,認為我找一個好教練來,全隊就會打擊+10或怎樣的,反之爛教練則會讓隊伍全能力-99等等。

  這個觀念的問題在於,在到了職棒一軍這個層級,「好教練」其實對球員的幫助是極其有限的。一個球隊的好壞,大部分看得終究還是整體的球員實力,而不是教練。近年受到無數讚譽的洪一中教練,在2016碰到球隊戰力青黃不接,主力又輪流受傷的影響,還是只能無奈吞下墊底之位。而在發展相對成熟的美日韓等職棒,也可看到許多球隊為了贏球,不惜捧出大把銀子網羅一位好球員,但是好教練拿到的薪資卻一直難以與明星球員相比。不只如此,球隊還肯花錢投資在球探及數據分析等眾多眉角上,都是為了拿到好球員作的準備,而事實也證明了這麼做確實有效。

  我想資深一點的球迷都不難感受到,都打到一軍了才突然脫胎換骨的球員肯定不是多數,而其中要是有這樣的球員,成長的方向又多半是得到了心裡上的調適,並非技術上的突破。反之,沒打出當初預期潛能,或者只能威一陣就往下掉的球員比比皆是。很多時候球迷覺得只要球員能「發揮正常實力」,那球隊就有機會,但事實上能不能「發揮正常實力」正是漫長賽季中最困難的課題之一,而能幫助球員隨時調整到最佳狀態,作為職棒教練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。理論上一位球員他技術上的大缺點是那麼容易得到修正的話,那其實在過去學生棒球或業餘二軍階段早就該修正了。

  許多有過實績的教練就算曾備受推崇(如Tommy Cruz16年的葉君璋),但時間一久,也會發現受限個人能力的球員還是佔多數,不是每個人「給小葉調一調」「喝滷汁」就能來個超級level up。這點不只球迷會誤解,有時連當事者的教練也會太過樂觀,認為自己調教功力好,所以不斷給予那些有缺陷的球員機會,深信他們「總有一天會克服這個缺陷」的,但通常這麼做,最後都是很難有令人滿意的結果。

  不過有一點我想強調:雖然好教練對球隊的幫助不會太大,但是爛教練對球隊的危害倒是深不可測的。首先前面談到,球隊的好壞絕大部分是決定於球員的水平,但是教練可以用一個方式輕易的破壞掉這個規則:不照球員好壞進行調度。即使一支隊伍中有多少實力高強的球員,他們只要不上場,對球隊的幫助就近乎於零。又或者像打者無論多麼擅長進攻,只要教練下令他上場只能擺短棒,即使兩好球也得點下去,那他的打擊實力自然也是無用武之地。不是說戰術一定不好,但糟糕的調度和戰術,絕對是球隊的實力拘束器。現在也可以看到如MLB許多球團已經在縮限教練本人對嘔打單的決定權,轉向內部團隊評估誰該獲得上場機會,正是因為如此。

  除了調度之外,教練若是提供錯誤的訓練方式,亦會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。前文曾提到好教練的豐功偉業經常不持久,然而不同的是,爛教練的糟糕事蹟卻是似乎可以一爛再爛。某位強調速差、控球的投手教練,幾十年前就已經被評為是檯面上最差勁的投手教練之一,而近幾年他再度得到回鍋機會,結果表現還是令人搖頭,投教之位最後也待不長。

  「幫助球員調整狀況」是教練的必要工作,不過這可是一件很難順利卻很容易搞砸的差事。以前曾經有過某教練在國際賽前,讓隔天的先發投手練投一百球,結果選手在沒力的狀況下上場,馬上被韓國打者迎頭痛擊。又或者曾經有一年,一支拿到上半季冠軍的球隊,在下半季因為一些不幸的事情必須找新任總教練。結果那位新來的總A在備戰冠軍賽期間,居然開出了如同春訓般極端強調體能的菜單,把球員操得半死,於是沒力兼練習失衡的球隊就在冠軍賽中慘遭對手直落四橫掃,該教練也因此去職。

  所以客觀來說,一個教練能做到看似「不得不失」,其實已經是水準之上的表現了。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的CPBL,有時出現實力或狀況正好的球員卻無故被擠下板凳或二軍,有時出現球員間有不和糾紛,有時是教練團與球員間的對立等等。證明一支球隊風平浪靜,安安穩穩打好球正是「看似尋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卻艱辛」。既然難作好又容易作差,教練這個職位的苦衷確實是有難得諒解之處。而主觀立場來講,球迷又不容易了解到這層辛酸,批評謾罵自然隨之而生。但這也不代表球迷的批評是全無道理的,在世界棒球日新月異的今日,國內教練(也可以說棒球圈)在很多觀念上確實也尚有不足之處,而作為職棒公眾人物受評議也是正常現象。對教練自己來講,如何調適讓自己看似「不得不失」也是該學習的課題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科科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